民事诉讼应什么时候提交证据
一、民事诉讼应什么时候提交证据
在民事诉讼里,通常得在举证期限内把证据提交上去。
这个举证期限,要么由法院来指定,要么由当事人协商后经法院准许。
一般来说,法院在立案那天起就会确定一个合适的举证期限,通常不会少于十五天。
要是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确实遇到了困难,就可以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,法院会依据具体情形来决定准不准许。
要是超过了期限才提交证据,除非对方当事人同意进行质证,或者法院觉得这个证据跟案件确实有很重要的关系,不然的话,这个证据很可能就不会被采纳。
因此,当事人得留意把握好举证期限,赶紧把证据提交了,这样才能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二、民事诉讼应该向哪个法院起诉
通常来讲,民事诉讼会遵循“原告就被告”这一原则,也就是由被告所在的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来进行管辖;
要是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相同,那就由经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来管辖。
不过存在很多特殊的情况。
像合同纠纷的诉讼,既可以由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,也可以由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管辖;
侵权纠纷则可以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。
另外,对于一些有专属管辖的案件,比如因为不动产纠纷而提起的诉讼,是由不动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;
因港口作业过程中发生纠纷而提起的诉讼,是由港口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等等。
具体要向哪个法院起诉,得依据案件的性质、当事人的情况等进行综合的判断。
三、民事诉讼应该提交哪些材料
民事诉讼要提交的材料主要包含以下这些方面:
起诉状是非常关键的,它必须明确地阐述诉讼请求,详细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提出主张的理由等。
当事人身份证明也不可或缺,像身份证能证明原告或被告的个人身份,营业执照则可证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主体身份。
相关证据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,比如合同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,发票能证明交易的事实,证人证言则能为案件提供额外的线索和依据。
要是委托他人来代理诉讼,那就得提交授权委托书,把代理的权限等事项清晰地写明。
另外,如果涉及到财产保全,就需要提交财产保全申请书以及相应的担保材料,以保障财产的安全。
在准备证据材料时,应尽量提供原件,并且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编号整理,这样能让材料更加清晰明了。
提交材料
当我们明确民事诉讼应什么时候提交证据这个问题后,还需关注与之相关的一些要点。比如证据提交的形式要求,不同类型的证据,如书证、物证、证人证言等,都有相应规范的提交形式,若不符合要求,可能不被法庭采纳。还有证据逾期提交的后果,若错过了规定的提交时间,除非有正当理由,否则可能面临证据不被接纳或被法庭训诫、罚款等处罚。要是你对民事诉讼证据提交的具体形式、逾期后果等还有疑问,点击网页底部的“立即咨询”按钮,获取专业解答。